2)第四十章 司马三代_笑傲江湖之碧海潮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马昭家杀去了。孰料,早有人向司马昭通风报信,司马昭派了一支精兵在半路把曹髦给截杀了。

  司马昭杀曹髦后,立曹奂为帝,曹奂为曹操之孙,即魏元帝。曹奂只是一个傀儡,此时的天下已经真正属于司马家族了。

  公元265年,司马昭中风死后,司马家族又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走到了台前,这就是司马昭之子司马炎。

  司马炎继承王位,并逼曹奂下台,正式建立西晋,号晋武帝,成了晋国的开国君主,建都洛阳,同时追尊司马昭为文皇帝,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西晋灭亡,司马炎创立晋国,被后人理解为顺理成章的事,他的功绩完全建立在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三代人的基础上,一路走来水到渠成。后人也普遍认为司马炎并无杰出才能,只能说命好,投对了胎。

  司马炎登基后,国家已经趋于稳定,不再有大的动乱,于是,司马炎天真地认为江山从此就巩固了,便撤销边防军事,一心致力改善农田制,可他的天真幼稚最终给他带来了恶果,出现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

  从司马懿到司马炎,中国政治的变化,对于这时期中国文学的发展来说,同样也有深深的影响,比如司马昭时期,由于高度的政治压迫,连续的文字狱,使当时的中国士人们,已经不敢再去轻易地谈政治。

  即使是歌功颂德,有时候也容易“马屁拍在马腿上”,因此,这时期的中国文学,更多的是以田园诗的兴起等借物寓情的方式为主流。建安文学的豪迈大气,瑰丽动人,到这时期基本上荡然无存。

  高度的政治压迫,使士人们的政治热情大大泯灭,关注的主流,早已经转向了哲学、思想、鬼神等方面,大量这方面内容的作品日益流行了起来。

  而到了司马炎当政时期,虽然一定程度上放松了政治高压,但是这时期魏晋文学的消极趋势,已经不可避免,外加天下统一,经济日益繁荣,士人集团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国知识分子们的兴趣,也转向了逃避现实,及时行乐。

  司马炎的宽松,反而让高度政治压迫积累的士风流毒,在他当政时期迅速地发酵。

  我们今天虽然津津乐道魏晋风度,但是毫不夸张地说,魏晋时代,是中国知识分子士风最萎靡的时代,敢于为国家担当责任的知识阶层越来越少,一个没有人敢于担当责任的国家,自然最终也变成一个不负责任的国家。

  而说到西晋灭亡的导火索“八王之乱”,与司马家族,尤其是司马炎的统治政策分不开。

  司马炎采取的是优礼世家大族,尤其是豪门知识分子的政策,寒门知识分子与豪门知识分子在待遇上的落差日益增大,其结果就是诸多寒门知识分子选择了另外一条出路:投身于许多王室的门下。

  在当时西晋的各路王爷中,身边都有不少寒门出身的知识分子幕僚,这些人提起西晋的世家大族,几乎个个咬牙切齿。

  在司马炎死后,即位的晋惠帝无能,给了王爷们叛乱的机会,其中起到推波助澜的就是那些被日益边缘化的知识分子们。司马炎统治政策造成的士族与寒门知识分子的对立,成为了西晋灭亡的一大重要诱因。

  请收藏:https://m.biquge4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