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453章 上林“秘”会_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眼镜的,是事态之后的一系列变化。

  ——在袁盎抱上吕禄大腿之后不久,吕太后驾崩,长安爆发诸吕之乱;

  为了平定这场几乎是由自己亲手促成的‘叛乱’,陈平、周勃等大臣内结朝臣,外联诸侯(主要是齐王刘襄),可谓是费尽心机,终得以平定叛乱。

  而在叛乱平定之后,自然就是保留节目:清算环节。

  按理来说,袁盎一介贱户子,又是‘豪强’出身,更曾为吕氏逆贼首恶之一:吕禄牛马走,本该成为第一批被清算的吕氏余孽。

  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吕氏被内外联合的诸侯大臣扬的灰都不剩,袁盎愣是一根毛都没伤到!

  非但没伤到丝毫,朝堂内外甚至不止因为出于何故,而根本不敢有哪怕一个人提起此事。

  之后,袁盎更是得到其兄:袁哙保举,成为了入继大统的代王刘恒——即太宗孝文皇帝身边的中郎。

  对于这一系列一反常态的状况,朝堂内外只能说:袁盎你个浓眉大眼的家伙,合着老早就烧起代王刘恒的冷灶了啊······

  也正是在成为太宗孝文皇帝身边的中郎之后,袁盎一步步走上了自己的人生巅峰。

  太宗孝文皇帝入继大统之初,朝堂大权完全被陈平、周勃等老臣所掌控,太宗孝文皇帝归为刘汉天子,却并不比橡皮擦强到哪里去。

  这个时候,中郎袁盎觐见,并问太宗皇帝:绛侯周勃诛吕有功,如今已经贵为丞相,陛下也非常尊重他,在群臣朝觐退朝后,陛下升职经常亲自目送绛侯退朝离去。

  只是不知在陛下看来,绛侯周勃,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

  太宗孝文皇帝答:丞相,是匡扶社稷,扶大厦于既倒、挽狂澜之将倾的社稷之臣。

  却见袁盎摇了摇头道:周勃只是功臣而已,远不能被称之为社稷之臣;

  ——所谓社稷之臣,就应当对陛下的意图无条件遵从,与陛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

  吕太后掌权的时候,诸吕外戚胡作非为,擅自称王,刘氏几乎到了危急存亡的时刻,而当时的周勃身为太尉,掌握着全天下的兵权,却不能拨乱反正,这难道不是怯懦吗?

  等到吕太后驾崩,群臣共起而讨伐诸吕之时,周勃才顺势用掌握的兵权参与了此事,所以只能算‘有功’,却决不能算做是社稷之臣。

  ——如今,周勃贵为丞相,又自持‘诛吕之功’‘迎立之功’,而每有骄横欺主的征兆,陛下却一而再再而三的谦虚退让,君像是臣一般恭敬,臣像是君一般霸道,毫无君臣上下之礼可言;

  臣认为,陛下不应该再继续这样做,不应再任由周勃继续这样下去了······

  ···

  在外人,乃至于后世人看来,袁盎这一番劝说,可谓是任何实际意义都没有。

  ——自己的处境,太宗皇帝不知道吗?

  ——周勃为何骄横狂纵,太宗皇帝能不明白吗?

  但在袁盎这番劝说之后,汉家很快便发生了一件大事。

  早朝之上,太宗皇帝愈发威严,不再如往日那般谦逊温和,反而愈发不苟言笑起来;

  再然后,太宗皇帝更是轻飘飘一句‘太祖高皇帝让彻侯们居住在自己的封国,如今彻侯们却大都滞留长安,丞相为什么不给天下人做个榜样呢?’,就把周勃轻描淡写的赶回了封国。

  事后,周勃遇到袁盎,自也难免怒不可遏道:我和你兄长袁哙交情不浅,你这小子却不顾我和你兄长的情谊,害我落得如此下场?!!

  而袁盎的反应却是:据理力争,毫不退让,且坚决不因此而向周勃道歉······

  请收藏:https://m.biquge4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