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06章 赚钱的法子_四合院:何雨柱的阳光农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好了。

  这是一个很赚钱的买卖呀,要知道六十年代初的时候,在电视还非常少见的情况下,看场露天电影成了孩子们最期盼的事情。

  每当看到宣传栏有放电影的消息,孩子们就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

  放学后,饭是可吃可不吃的,天还亮着就开始做“准备工作”了。小伙伴们一个个拿着自家的板凳先占个“有利地势”,有时候为了多占几个位置,一股脑儿地把家里的板凳都搬出来了。

  不像现在,家里的凳子都是统一样式,一次性能搬一摞出来。

  那时候的板凳都是自己家里做的,高矮胖瘦全都不一样,有板凳有马扎,就得来回跑好几趟。即便这样,大家也干得倍儿起劲儿。

  不过因为去得早,孩子们占的位置都是前排。等真正看了电影才知道,要一直仰着头脖子真是酸啊!后来就有经验了,位置不能太靠前,中间地儿才最有利。

  “准备工作”就绪,就等着放映员拉大幕、摆放映机了。

  用于悬挂放映幕布的架子是木质的,一横两竖,有将近10米的高度,属于永久性的,幕布则是临时挂上去的。放映员在幕布四角各穿一根绳子,绳子另一端拴一个砖头,使劲往上扔。

  有时候看着放映员好几次扔不过去,小伙伴们乐得前仰后合。

  后来还想过去帮忙,试着扔,人家正憋着火呢,少不了被骂一顿。其实小孩子哪儿扔得上去,就是图个乐。现在想想,把大砖头扔到三四层楼高,还得越过横杆,真是不容易。

  等到银幕挂好、放映机到位,夜幕降临就可以看电影了。

  那时候的电影都是些老片子,像《铁道游击队》、《刘三姐》、《地道战》之类的,播放的时候放映机的小马达还有轻微的咔咔声。

  大多数孩子看电影时都不太专心,东瞅西望,一会儿看看看放映机的光柱,到底照射出什么虫子,一会儿抬头看看夜空。有时候看见流星,就开始骚动:“流星!流星!”一双双小手全举起来,后面大人忍不住了拿着扇子一通打:“给我放下!好好看电影!”

  一场电影1—2小时,放映结束后,家家户户搬着凳子陆续散去。

  当时放电影的地方被称为“大广场”,如果你在这里卖瓜子葵花,嘿嘿,这可是一份好收入,除了这露天电影,早年间的电影院也让人留恋。

  和别地儿不同的是,四九城的电影院不少都是戏园子改建的,如大观楼电影院、天桥电影院、中华电影院、珠市口电影院等。

  现在四九城一共有五十座的电影院,当时比较有名的电影院,包括大华、花市、紫光、大明、长虹、胜利、红楼、地质礼堂、西单剧场、儿童剧场、工人俱乐部等等。

  此时四九城电影院全年放映的场次是354812场,观影人数多达3462

  请收藏:https://m.biquge4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