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十二章 灭亡高丽的时机_水浒新秩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纲奉迎太上皇返回临安,避免大宋出现天有二日的局面,乃是有功于朝廷,却被赵桓趁机将驱逐出朝堂,看似莫名其妙,其实当事人都很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

  表面看,这是与李纲有隙的潜邸宠臣耿南仲一再向皇帝进言的“功劳”。

  真正的原因却是大宋君臣被同军打怕,赵桓深怕大同再次兴兵南下,更受够了主战派把自己架在火上烤的痛苦感觉。

  因而,对于新任枢密使许翰“复种师道之任”以加强军备的提议,赵官家便以“师道已老,难用”为由给直接否决了。

  但对于“输租赋代割地之约”的建议,其人却是有一些兴趣。

  赵桓做皇帝的天资确实比起其父赵佶这个昏君还相差甚远,但好歹也做了小半年,并不是什么都不懂的政治小白。

  大宋虽然又一次输掉了与大同的战争,靠着卑辞厚币割让国土,才乞得同军退兵,但正乾皇帝并没有逼迫大宋皇帝赵桓去尊号而对大同称藩。

  也就是说,大宋依然是继承大唐正朔的王朝。

  既然是正朔,王业不偏安,就不能放弃恢复故都汴梁的努力。

  甚至,北伐燕云一统天下的口号也还要继续提。

  大宋可以怂一时以换取喘息之机,却绝不能怂一辈子。

  咳!

  就算真要怂一辈子,对国内的宣传也绝不能怂,必须把北伐燕云恢复故土的“祖宗遗志”不断传承下去。

  因为,这就是维系大宋还是“大”宋的“政治正确”。

  以增加租赋的方式换回东京真是一个绝妙的点子,别管能不能成功,至少能向国人证明朝廷在努力恢复故土,有利于鼓舞因再次战败而离散的人心。

  试一试总归不是坏事,万一正乾皇帝一高兴就答应了呢?

  赵桓的想法得到了宰执们的支持,大宋新任中书侍郎唐恪受领了此项重任,出使大同商议“输租赋代割地之约”。

  唐相公一行数人进入开封府段国境,便被巡逻的同军士兵扣下。

  大宋使团被安置在鄢陵县驿馆,等了将近一旬时间,大同朝廷的回复才送到:

  其一,开封既已正式纳入大同治下,便是本朝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同断没有拿本国土地百姓换钱粮的先例,租赋代割地之议免谈。

  其二,讨宋之战已经结束数月,仍有宋人擅自潜入开封境内图谋不轨,赵宋朝廷是真不知此事,还是暗中支持?

  其三,淮南东路至今兵乱未止,严重影响大同临近州县百姓的正常生产生活只需,赵宋朝廷若是没能力保境安民就别浪费时间,大同可以替你们管!

  正乾皇帝的意思很明确:赵宋连自己内部的问题都解决不好,凭什么惦记已经落入大同口袋的开封?

  还没走到燕京,出使任务便失败了,唐恪却不敢赖在鄢陵与接洽自己的大同官员讨价还价。

  其人当日便告辞

  请收藏:https://m.biquge4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