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4章:出京上任_一个人的明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杨嗣昌深深地看着刘重元,欣慰的点点头说道:“好吧,子乔,你去接替熊文灿也好,有你在南线中原,我也能安心不少。”

  想了想又说道:“兵部还有一百多名武进士没有地方安置,这些人文武全才,正好符合你秀才军的设想,不若都交给你带去襄阳。”

  刘重元闻言大喜。大明武举由来已久,但是相比起文官的科举不啻于天上地下,直到崇祯年间,东虏、流寇祸乱天下,内忧外患战事频仍,崇祯才开始越来越重视武举,同文官科举一样,武举也是按照乡试、会试考选出武举人和武进士,武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就是“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因此,武举出生的人才都是文武兼通,至少是识文认字通晓文章的,这一点比起那些卫所制的世袭军官们要强出不少。

  虽然皇帝和朝廷愈加重视,但是武举出身的人才由于传统仍然地位低下,即使是武进士授官也不高,远远比不过文举县令起步的标准。而且武官来自卫所世袭,只有增加没有减少,空缺本来就少,武进士的安排就更难了。当下虽然战事频仍,但是各部都会优先提拔本部有功者或亲附者,哪支部队也不愿意接受这些武举出身的军官,反而只能安排到闲散卫所虚度时日。甚至去年举行的武举考选出来的武进士到现在仍有一百多人没有安排出去。

  刘重元提出的秀才军理论,就是希望建立一支新式军队,除以西法练兵之外,还要对军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习以忠义,通晓纪律礼仪,这就对军队上下的文化水平有一定要求,至少军官团体要能够识文断字,如果读过圣贤书那就更好了。这些武进士对其他人来说是全无一用,对于他刘重元则是苦苦寻找的宝贝了。

  两人又细细的商量了一番刘重元南下后,中原剿匪军的军事部署和之后剿匪的战略,划定军饷额度、军粮补给范围和方法、军械拨付数量等等。直到日暮十分,两人才算是粗粗的商定完毕,刘重元回家准备第二天一早起行,杨嗣昌又赶在宫门落锁前进攻面圣,向皇帝禀报对后金入寇的军事部署以及刘重元新任五省剿贼总理的安排。

  哪知半夜时分,有太监前来宣旨,刚刚入睡的刘重元赶紧从床上爬起来,是皇帝又改变主意,准备在第二天于平台亲自送行刘重元。

  第二天早朝后,崇祯传全体阁臣、六部尚书及刘重元入见。崇祯指示:“今著侍郎刘重元总理中原剿贼,吏部用人、户部钱粮、兵部调度,俱要照应,不得掣肘。”大臣们诺诺连声。

  随后于便殿赐宴,崇祯亲自持爵,给刘重元连斟三杯御酒,算是给他饯行。群臣侧目之下,刘重元也假装感动的痛哭流涕,跪倒在地上说道:“皇上洪恩浩荡,臣无以为报,只能鞠躬

  请收藏:https://m.biquge4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