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百二十章 平衡(上)_季汉长存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居其位,谋其政,从其他朝代的高官来看,他们很注重维护“规则”,因为规则是他们制定的,纵然有一定可能被对方利用,但这份规则也保护着他们自己。

  这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明朝的官僚,明世宗嘉靖皇帝是外藩入继,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也为了摆脱孝、武二宗的阴影,而发动了大礼议,不愿以明孝宗为皇考,而是希望将自己的父王追认为皇帝。

  这种行为无疑是不符合儒家伦理的,就算是汉世祖光武皇帝自己马上打下的江山,最终还是得追认汉元帝为皇考,而不是追认自己的父亲。因为他皇权的合法性来自先代皇帝。

  嘉靖帝这种行为已经是更立皇统了,而他本人则是被大臣迎奉的外藩,这般作为自然掀起了巨大的风波,自内阁首辅往下,纷纷抵制这道“乱命”,而最终的结果却是嘉靖皇帝大获全胜,自内阁首辅杨廷和往下数以百计的官员被罢黜、定罪,其父兴献王追认为恭穆献皇帝,嘉靖帝彻底收归了皇权。

  若是纵向来看历史,这一幕无疑很像汉灵帝继统之时,拥立派中发生了争执,窦皇后等外戚与士人希望彻底清除宦官,而宦官则挟天子而重。区别则在于从史书来看,灵帝由于年岁尚幼,此时并非掌棋之人。

  再对比两边大臣的行为,大汉王朝的大臣们无疑是“武德充沛”,大名鼎鼎的太尉陈蕃,七十多岁的老头子,在事败后拉上学生和门客,直接就抄刀子冲击皇宫,试图夺回灵帝,诛杀宦官。

  而大明王朝的士人们则显得有些“费拉不堪”,一群人在大门前哭哭啼啼,高喊着“国家养士百五十载,仗节死义,就在今日。”结果就是翘着屁股让人廷杖,完事后一叶扁舟放逐岭南,再来一曲《临江仙》,结果还成了《三国》的代言词。

  可若是从官员的本身素养来说,大明王朝的士人无疑是有充分自觉地,他们也会为自己谋利,会与皇权争执,会谋划诛宦诛逆,但徐阶不会点齐府上家丁去砍了严嵩全家,杨廷和也不会抄家伙弄死张璁。

  因为他们的身份不允许,试想一下国家重臣说不过别人,就直接物理消灭,这会有多么可怕的影响?

  更何况重臣也是两个肩膀顶一个脑袋,人被杀就会死,他们也不例外,没有规则保护的情况下,三尺青锋,一介匹夫,便能取了他们性命。

  汉王朝的高官重臣们则大多没有这种自觉,或许是春秋任侠之风尚存,又或许是文武分界太模糊,这些官员一个比一个豪放不羁,尤其是李膺是边塞战功打出来的司隶校尉,是能吓得羌人丧胆的名将。在他看来,杀个人和杀只鸡也没什么区别,更别说被杀的人从道德上来讲确实是个该死之人,李元礼自然认为这是践行道义的义举。

  而这般行为

  请收藏:https://m.biquge4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