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2章 第一篇战地日记(下)_抗战之不灭军魂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光。

  但是,他的腮帮子鼓的高高的,竭力咬紧牙关,满是硝烟的脸上不见半点泪痕。

  坦白说,当时的我无法理解他的这种行为。

  朝夕相处、并肩作战的战友牺牲了,活下来的人为他们悲伤流泪,不是很正常吗?他为什么要忍耐?

  直到,我听到不远处传来了赵旅长铿锵有力却包含悲恸的声音:

  “立正!”

  “嘭!”脚后跟相触的声音犹如惊雷。

  不管是赵旅长身后整齐列队的官兵,还是在远方持枪警戒的官兵,亦或是在“白色军阵”边上守护的官兵,包括送我来这里的赵副官,齐齐立正。

  “今,我赵登宇前来,送兄弟们最后一程,登宇无能,致我109旅五分之一弟兄死于此地,登宇不能给你们多的承诺,但登宇立誓于此地,不管此战是胜是负,也不管登宇此战是生是死,他日我登宇若亡,必来此地与弟兄们作伴,绝不使弟兄们孤单!”在所有人犹如青松立定之后,赵旅长向前跨得几步,身形笔直,声音震动四野。

  “今天此来,登宇别无长物送弟兄们,就赋诗一首:

  送弟兄!今别离!

  保家国!命何惜!

  踏黄泉!归无期!

  斩倭寇!大刀起!

  兄弟身死山河在!

  奈何桥头立军旗!”

  坦白说,赵旅长的文采比我所见过的许多大家要差不少,他们的锦绣文章花团锦簇令人心驰神往,但我却敢肯定,从未有过这样一首诗,直击我的心扉。

  那写的是别离,是誓言,更是一种灿烂精神。

  “敬礼!”

  “唰!”所有人,面对“白色军阵”抬起了右手。

  这,应该就是他们的将军,他们的战友,用他们最隆重的方式,向他们告别吧!

  只是,面对将军的告别,那些静静躺在那里的人们,不能还礼了。

  整个画面凝固了差不多近三十秒,随着赵旅长转身,他身后的官兵队列转身。

  直到此时,那名同样转身的年轻士兵,才忍不住泪洒当场。

  或许,他不想让已经离去的战友看见他的悲伤,或许,他知道,此时一别,便是一生。其中的真正的缘由,或许只有他自己清楚。

  但我,却明白,他们不是离开,所谓战友,不过是他倒下了,而他们,却要沿着战友倒下的方向继续前行。

  因为,他们的旅长,带着他们大踏步的向着主战场的方向。

  写下这篇文字,明毓没有其他目的,只是单纯的希望,全国民众在看到捷报的时候,能够知道这些可爱的士兵们的牺牲。

  在本文的最后,我也想东施效颦学一学赵旅长,送一首不算诗的诗文给我心目中最可爱的那群人:

  说星星很亮的人,那是你没看过中华军人的眼睛!

  明毓!于民国二十二年三月!

  老者念完报纸上“战地日记”最后一句话后,先是掩面而泣,继而大放悲声。

  周围的民夫们却是一片沉寂,直到好半响后,才有人小心翼翼地问:

  “程夫子,您哭如此伤心做甚?”

  “我家三小子,就在29军啊!”老者哽咽回答。

  “幸好!幸好!您老还有两个儿子在身边。”有人笨拙的安慰。

  “那还有儿子哦!我三个儿啊!全在29军。”老者的泪水糊满了整个脸庞。

  民夫们瞬间安静了,看向这个哭成泪人的老人,满是怜悯又是饱含仰慕的复杂。

  大战来临,一家三儿全部上了战场,对于一个父亲来说,这又是怎样的煎熬?

  “程老爷,我老朱没别的,就是有把子力气,以后你家的活儿,老子干了,不收钱!”

  “算我一个!”

  “加上我!”

  “你们都帮着干活了,那老子干啥子?算球,29军的兵能死,老子就不敢死吗?”一个年约三十许的汉子朗声丢下一句,就转身离开。

  “老钱,你去哪儿?”

  “老子去报名参军了,兄弟们,日后江湖再见!”汉子远远丢下一句话,就消失在街角。

  请收藏:https://m.biquge4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