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23章 讲众生_大唐:开局走后门,我成了暗侍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没有听明白,请玄奘法师,再讲讲啊!”

  “如何判断某一业力属于定业或不定业呢?”

  西门飘雪说道。

  “那我就再再讲讲啊?”玄奘法师说道。

  首先,根据行为动机判断,考量这一行为是否故意造作。

  若是有心为之,便属于定业。

  若是无心造作,如无意间伤害到其他众生,虽也造下业力,多属不定业,将来可能受报,也可能不受报;可能报得重,也可能报得轻。

  其次,根据对治情况判断。

  若是造业之后立即以忏悔进行对治,即使所造是定业,也可能因此产生变化,成为不定业。

  就像做了错事之后,若能诚恳地向对方道歉并补偿,可能扭转原有矛盾,化解原有问题。

  反之,非但不求忏悔,甚至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自鸣得意,可能加深对方的仇视,加重未来的报应。

  佛教特别提倡忏悔法门,以此消除业障和违缘。

  所谓共业,指相同行为形成的业因,将会感得同样的果报。

  所谓别业,是指个别不同的业因。

  对于每个人来说,身体有强健、衰弱的不同,容貌有端庄、丑陋的不同,生活条件有富裕、贫困的不同,这些都属于别业所感。

  共业,取决于众生共同的行为,或是有共同利害关系的行为。

  比如同在屠宰场工作,并不是每个人都直接参与宰杀。

  虽然他们没有直接造作杀业,但只要处在这个利益集团中,收入中包含因屠宰而产生的利润,就不能脱离与杀业的关系。将来招感果报时,自然也要承担相应的罪业。

  就像法律在惩处犯罪集团时,其中某些人虽然未直接参与杀人、抢劫或诈骗,身处犯罪集团,参与其他相关事务,并从犯罪所得中获利,那么,同样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我们所处的自然及社会环境,都是共业所感。

  我到过玄灵大路多次,那里风调雨顺,少有灾害,环境非常和谐。

  生活其间的人,对自然怀有真诚的关爱之心,不会随意践踏一草一木,更不会随意伤害动物,哪怕是微小的动物。

  所以,大自然也呈现出一派宁静、祥和,让人们在它的怀抱中得到滋养。

  反之,如果不懂得保护自然、尊重生命,只是不计后果地盲目开发,将生态环境破坏殆尽,那么,最终的受害者还是人类自己。

  别业,则取决于个体行为,由此招感属于个人的业报。

  比如在普遍富裕的国家中,也存在一无所有的赤贫者;在普遍贫穷的地区里,也存在应有尽有的富贵者。

  又比如,常人所看到的景象,在色盲者眼中,又是另一番景象;常人所听到的音声,在重听患者的耳中,也会有所不同。

  这些,都是别业所感,是由不同业力招感的个别果报。

  所谓引业是业力招感的总体果报。

  有情生命在延续过程

  请收藏:https://m.biquge4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