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20章 是大汗,也是皇帝_1255再铸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时就好修谋略,贤名远播,辅助李璮从益都一地扩展到了大半个山东和淮北,确实地证明了他的能力。去年忽必烈在鄂州城下受阻,询问有无人才能解此困局,当时的刘秉忠、张易、廉希宪等文臣就像他举荐了王文统。他本来就喜好收集汉家人才,听说了王文统的名声,就想把他征辟过来,但他在李璮那干得好好的,也没有跳槽的意思。直到忽必烈准备登基,一下子抛出了平章政事的高位,才把他挖了过来。

  中书省就是蒙古和元朝的中央政府,相当于后世的国务院。平章政事其实并不是中书省的最高长官,其上还有中书令和左右丞相,但是此时都没有委任于人,所以这个职位就成了事实上的最高领导。如此诱惑,王文统怎么能忍受得住?

  当然,这事也是李璮同意的,双方一个在外一个在内,正是黄金组合。

  忽必烈满意地站了起来,喊道:“好好好,俺……朕知道了,平身,都平身!”

  他环顾四周,看到的一个个都是他收集到的汉人重臣。论武,有张柔、史天泽、董文炳、严忠济这样的猛将,论文,有姚枢、张易、郝经、赵璧、王文统这样的智士,可谓人才济济、忠良满堂!

  忽必烈心知肚明,这些汉人,才是他的根基。若是论草原上的规矩,军功他不如旭烈兀,蒙古传统他不如阿里不哥,真正支持他的蒙古人并不多。若没有汉地充沛的物资和人力资源作为后盾,他根本没有争夺草原之主的资格,只要败上几场,即使是现在支持他的塔察儿等人也会弃他而去,更别说那些有钱就是主子的色目人了。

  所以他的政权,必须与汉人共建才行。

  ……

  五月十九日,忽必烈正式建元,以当年为中统元年,当日颁布的诏书充满了强调华夏正统的意味:

  “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炳焕皇猷,权舆治道。可自庚申年五月十九日,建元为中统元年。”

  此时忽必烈尚未将他政权定名为“大元”,但是这份诏书,已经种下了这个种子。

  当月二十七日,忽必烈指责阿里不哥谋反,紧接着大赦天下以市人心。

  新生的忽必烈政权,看似繁花似锦,实则内忧外患。

  外患自然在于他的胞弟阿里不哥,此人纠结了大部分的传统蒙古势力,准备与他争夺汗位,极为难缠。当初成吉思汗和窝阔台两任大汗对有功之臣和子弟大分封,在蒙古高原两侧产生了两个贵族集团,也就是大兴安岭一带的东道诸王和西域的西道诸王。如今西道诸王大多支持阿里不哥,而东道诸王支持忽必烈,形成了危险的分裂局面。

  更西边还有一个西征未归的旭烈兀,暂时还未表态支持哪一方,不知是对汗位没有兴趣呢,还是准备做渔翁呢?

  而内忧就更严重了

  请收藏:https://m.biquge4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