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零一章 官制(上)_我成了仁宗之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国士、良才、楷模、模范、榜样、标兵为下等勋爵,仅限于获得者本人。”

  也就是朝廷财政的宽裕,才让赵曦能这样做。

  从心底,赵曦根本不想再留这什么勋爵和散官,都是些吃闲饭的,取缔才是最正确的做法。但现实不容许。

  在官制改革后,将彻底清理各种贴职贴钱,而国朝同一品级官员到手的钱粮有很大的不同。

  为避免官制改革阻力太大,不得不留下勋爵和散官这一另外的贴钱体系。这里面也有皇亲国戚的因素。

  “如今国朝的文武官员有散官和勋爵的不少,在推行官制改革的同时,朝廷对原本勋爵和散官的处置办法也一并出台了,作为配套方案,也经过朝臣征询。富相,朝臣可有异议?”

  “回官家,朝廷方案公平公正,未见朝臣异议。”

  朝廷的方法,基本是基于俸禄或者说到手的钱粮而定。同一品级,因为不同的本官、寄禄官和差遣,造成了到手钱粮有很大的不同。

  官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就是在保持原有钱粮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予以改变。

  比如一个从四品官,他的职官可能是龙图阁侍制,也可能是左右谏议大夫。但差遣却又千差万别,有六曹侍郎,也有州府主官,有的屁事没有到处晃荡。有的有文散官的太中大夫,有的没有。

  这样架床叠屋的方法和混乱的差遣,造成俸禄重复叠加的太多、太乱、太复杂,繁杂到连户部都无法搞明白朝廷的俸禄发放。至于吃空饷,或者光领钱不做事的就更多了。

  这也是国朝的文臣从心底对皇权没有敬畏的原因之一……大不了不做事,朝廷一样给钱。也是朝臣对贬谪无所谓的根源,因为不影响钱粮。

  官制改革后,官员将只有本官俸禄和差遣俸禄,两者权重相当,这就让朝臣们会逐渐看重差遣,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做事不做事都一样的弊端。

  官制改革还将本官和差遣的俸禄推行两条线发放的模式。官员的本官俸禄将统一由朝廷户部发放,而差遣俸禄则由地方负担。

  地方官差遣俸禄将以一府为基本单位进行统筹。

  有了皇家银行的铺开和国营寺关于地方和朝廷营收的分成,以及由王雱主导的税收新法,明确了地方和朝廷的税入分成,让地方州府有了一定的财政自主权。

  俸禄实行两条线支付,能一定程度上促进地方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能让地方州府主官,尽可能的会少养闲官。

  当然,这样的前提是,朝廷将原本那些不属于流内官的县丞、主薄也一并确定了品级,并由朝廷担负本官俸禄。

  并且,朝廷还规定了,州府郡县衙门吏员的选用权,将统一归府一级衙门管辖。逐步由贡生和将来的退役校尉和军卒替换现在吏员混乱的现状。

  这是有利于集权统治的做法,同时也给予了地方州府主官一定的权限。

  敢推行这样体制的基础,是国朝监察衙门的独立性,以及对君王直接负责的体制基础。

  这样体制,很可能造成地方官有唯上的倾向。但是,监察衙门、吏部考功和朝廷担负本官俸禄,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地方州府主官乱政。

  并且,官制改革还明确了,所有有品级的官员任命,必须经过吏部、内阁以及君王。即便是吏员任命,也必须经过吏部备案,同时将吏员在任时称职与否作为州府主官的考评内容之一。

  我成了仁宗之子章节列表

  请收藏:https://m.biquge4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