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百章_我成了仁宗之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并集中管理吐蕃人的向导队伍,或者说是驭手队也合适,就让国朝的谋划存在了泄露的可能。在如今整个朝堂知情的臣工并不多的情况下,王韶的担保真的没什么分量。

  赵曦的支持才是最根本的。赵曦之所以支持,并不是什么人道主义精神填满了思维,而是对一个前方指挥官的信任。

  在赵曦看来,朝廷越是信任王韶,他就越能很好的控制住事态。

  姑且这样做吧,赵曦是真心不想让王韶心思多。即便是西夏知晓了国朝的部署,他们有解决的办法吗?

  接下来将是大量的工程兵西进,营造整个通道的接力兵站······保密性不会像探路者队伍那样严密了。

  这样做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让吐蕃人知道卖身与大宋,比卖身与他们的领主更合适,有种在民间市马骨的意思······当然,这点几乎可以不考虑。

  当前方的奏报到了汴梁,雪橇的功能也得到了验证。赵曦在经验军卒们记录尔等内容时,也有点惭愧,提早有雪橇,那里的军卒不至于如此艰难。

  “可惜如今不是冬日,不能尝试在汴梁热水成冰在各个时辰的时间,否则就可以对比通道个兵站跟汴梁的差距了。”

  虽然富弼是很欣慰的说,赵曦却知道,这样的对比没有意义,他们不知道,高原上的热水水温跟中原是两回事。

  雪橇的出现,倒是让营造兵站的进度提前了,哪怕现在通道上还是冰雪皑皑,工坊城已经开始往西运送物资,准备营造兵站的物资。

  也就在这时候,整个朝堂开始晓得朝廷的谋划了。

  因为三级决策制,监察衙门以及保密法令,让臣工只能在心里晓得不能像早先那样,在朝堂上肆无忌惮的弹劾。朝廷毕竟进入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统治模式。

  到后来,国朝几乎不再有什么忌讳了,也没法在藏着掖着了,营造兵站根本无法做到真正的保密。也就这样了。

  虽然这时候的做法还是以商队的形式西行,都看的明白,什么时候这条通道会有这样大的商机。关键是,地处沙洲的西夏,并没有见到任何西出玉门关的商队。

  知道是一回事,采取措施又是一回事。对于现在大宋的强势,西夏不敢像早年那样责问了。倒是不断地遣使来进贡,真正的纳贡,而不是像以前那样,送进来的还不够拿走的十一。

  旁敲侧击的问了,不管是接伴使,还是馆伴使,亦或是任何熟悉的臣工,都含糊其辞,甚至还有告诉西夏使者,朝廷会斥责河湟督府的。哄孩子呢?

  沙洲并没有任何迹象,西夏人唯一相信的就是当金山的气疫会让宋国人知难而退的,并且也在当金山下设置了军营,同时,将驻防沙洲、肃州的军伍,从三万增加到了五万。

  令朝廷没想到的是,黄头回纥,这个根本跟国朝没交往的势力,居然通过通道上的将士,向朝廷请奏,说要向大宋纳贡。

  “这不能拒绝,安抚黄头回纥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借此机会,从来使那里可以知晓更多颚关于西向那片区域的信息。”

  所以,黄头回纥进京了,在错开西夏使臣的空闲里,黄头回纥到汴梁朝拜了。

  我成了仁宗之子章节列表

  请收藏:https://m.biquge4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